叶琳昌—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防水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,教授级高级工程师
不发火沥青砂浆地面施工经验-1973
防水施工技术(第二章)-1978
玻璃钢在建筑中的应用-1980
防水工程(第一版)-1983
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(第一版)-1985
大体积混凝土施工-1987
城乡建筑屋面防水设计与施工-1989
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(第二版)-1990
防水工程(第二版)-1995
防水工手册(第一版)-1998
建筑防水工程渗漏实例分析-2000
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(第三版)-2002
防水工手册(第二版)-2002
防水工手册(第三版)-2005
建筑物渗漏水原因与防治措施-2008
建筑防水创新与发展-2011
结缘防水60春-我的建筑科学生涯-2013
建筑防水纵论-2016
6月18日,雨虹修缮有幸邀请到叶琳昌教授为技术部、产品部员工带来《防水之道非常道》为主题的防水知识精彩分享。
叶琳昌教授认为防水文化即防水之道,是教化的功夫。防水文化需要长时期积累,历经几代人努力才能为大家所接受。防水文化更是一份真情,让被物欲笼罩的心灵开出一扇轻灵的窗户,窗外,自有清风徐来。
关键词:积累
叶琳昌教授细数中国防水史的发展历程,从初始的一毡两油到如今的沥青卷材、高分子卷材、防水涂料等等完善的产品体系,经历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,防水专家的频繁交流及论证,赋予了防水市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,东方雨虹就是其中最为明显的案例。
关键词:理念
绿色建筑不是一种刻板的技术标准而是一种理念。叶琳昌教授对技术工程师提出“活的聪明,做的巧妙”为核心的8字发展方针。在社会、在企业,要摆正心态,”人在做,天在看“,在看与被看之间,让我们以”上善若水“的心态,以”至臻无止境“的精神拥抱时代,融入世间,防水无小事,质量连民心。
关键词:质量
防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一部分,必须以精湛之技艺,与其它分部项目一起,共同为百姓提供安全、舒适、无渗漏的环境。同时,它又是房地产业的下游,要以“上善若水” 的品德 和谦卑、忘我与自强不息的精神,尽其所能,达到“(防水)造价不高功能高,条件不好质量好,行业不大贡献大”的目标。
关键词:适用
基于工程与客户而言都是最佳选择,同时考虑到因地制宜、应时而变。叶琳昌教授根据防水工程特点和古今中外众多案例,提出”功能防水“的新方法、新理念,汲取”结构防水“、”材料防水“的优点,强调建筑物或构造物是一个整体和系统工程,以构造组合为主线,通过各构造层次之间相互匹配、优势互补、以防为主、功能兼容的基础上,针对防水工程所处工况和环境,提高防水工程的抗风险能力;在确保防水工程“不滲漏”和满足建筑设计年限的前提下,达到绿色建筑中有关舒适、节能、环保等评价标准,这也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。今后如能进一步利用BIM模型和图像处理等现代化创新技术,就会把过去“被动”防水转化为“主动”防水,并最大限度地释放防水工程的“功能”价值。
关键词:度顺天势,刚柔相济
“防水好,结构更坚固;结构好,防水更持久。”这里所说的“抗、放”与“刚、柔”之间的关系,对结构与防水工程而言,都是适用的,并贯穿于设计与施工全过程。
例如从地下工程防水层考虑,釆取把“水”排走可以达到防的目的。但由此会引发其他许多问题,如地面塌陷造成的灾害岂能弃之于不顾?现今,许多城市地下空间过度开发利用,就存在这样的问题,且日趋严重。所以在地下工程中应采取“以防为主”的方法,强调刚柔相济与施工工艺的可靠性。而在屋面工程中,一般宜采取“防排结合,以防为主,先排后防” 的措施,并应从设计与施工工艺上,解决好屋面分水和找坡问题。
关键词:持正道
”房屋渗漏的“三个65%” 令防水行业蒙羞,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反响。现在,“建筑防水材料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,验收合格率越来越高,但工程竣工后的渗漏水率却也越来越高。”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,说明建设工程渗漏水问题,不仅有防水材料和设计、施工技术上的原因,更重要的是市场不公、无序竞争和管理失控问题,而管理失控的根源在于腐败。与此相关,目前通行的低价或最低价中标与压缩工期,是为采用伪劣材料和粗放施工提供了借口;同时也说明当前建筑防水行业还处于一个产品集中度低、市场不规范的不成熟阶段,需要我们冲破阻力,做深化防水改革的促进派。
关键词:经典案例
”深约23m、防水面积为1.23万m2的5层地下室防水“。让叶琳昌教授认识到解决防水问题的重要性与复杂性,叶琳昌教授凭借丰富的项目经验,加上对“工程防水”客观规律性的认知,大胆提出采用上海先进的防水产品,结合重庆工程实际情况,以变革、创新为主线,解决好山区岩石地层地下防水施工的难点。之后,通过温度伸缩缝理论计算结果,建议在中风岩的基坑与地下室的底板、侧墙,采用“逆作法”原槽浇筑混凝土创新工艺,且在周边近300m的范围内不设伸缩缝,但应增加滑动层构造。地下室完工2年后,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为此还专门召开专题研讨会,对有关创新技术给予充分肯定。
关键词:“建筑医院”路在何方
组建“建筑医院”培养人才要一专多能
“建筑医院”要走技术创新之路,关键是培养这方面人才,必须对建筑、结构、防水等相关专业知识有全面了解,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,具有庖丁解牛、了然于心的防水(建筑)工程师,才能担负起“建筑医院”有关恢复防水功能和满足客户需求的重任。
同时,“医生建筑师”首先应是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,当然也是一名优秀的防水工程师,其中包括掌握和组织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能力,以及当今信息技术方面的前沿学科等;同时守住“道”与“德”的底线。